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为什么说莫言不爱国_莫言爱不爱国

  • 社会
  • 2023-03-22 05:25:12
  • 82
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 1、有人说莫言的作品迎合了西方人的胃口,才获得诺奖,你怎么看? 2、...

本文目录一览:

有人说莫言的作品迎合了西方人的胃口,才获得诺奖,你怎么看?

前些时候,某著名作家辞世,引来很多苛责与“起底”,有人说这是“鞭尸”。其实,还有一位远比他声名显赫的文学家,此身虽在,早已有无数的人,急不可耐地意欲以文字的拳头敲击他。这个“可怜人”,就是曾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

论文学才情,即便是坚决的反对者,大概也不敢轻率否认,莫言是当代小说家中最有魅力的说故事者之一,那史诗类的宏大叙事能力罕有人及,论文学想象力也远超贾平凹、阎连科、陈忠实诸家。

他30余年的煮字生涯、近40部的作品结集,几乎独立架构起了一类有关乡村中国的民族志学。他的同行余华,曾公开宣称:“我不怕得罪人,从文学标准来看,莫言起码够拿10次茅盾文学奖了。因为90%茅奖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可谓推崇备至。余华何其高傲,他也就这么夸过鲁迅而已。

但与此同时,对于莫言这位诺奖得主,社会上一直也有“公愤”存在。有股声浪同样巨大的声音认为,莫言就是国人中的“叛徒”,“讨伐”之声8年来不绝于耳,并不断地引发舆论的大分裂。

这些朋友认为,莫言不仅水准不够浪得虚名,更为重要的是,其笔下的中国世界,严重歪曲和污损了国人形象,他展示的中国人的生活图景,充斥着愚昧、野蛮、阴暗、龌龊、腐败、堕落等负面。他们断言:莫言为什么这么做?因为是要讨好西方趣味!

平心而论,这个质疑固然不免上纲上线,但是那种愤懑也确实不算空穴来风。读莫言作品,即便是最平心静气的读者,大概也会心生疑惑:中国人事千千万,莫言为何偏要沉溺于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民族负面?这里面的居心,到底是出于文学艺术表现的需要,还是只是为了迎合西方人眼球而采取的策略?

尽管,面对这些是非乃至谩骂,获奖8年来莫言一直很缄默,但他心中是有委屈的。其新书《晚熟的人》,不仅记录了获诺奖前后的人情世态,还特意借书中人物解嘲,“你的小说除了你,没一个好人,我要告你诽谤呢”,心情当是既苦恼又伤感的。

尽管我对莫言充满同情,但也不能否认的是:莫言的东西,从早期的《酒国》、《红高粱家族》到后来的《檀香刑》、《生死疲劳》等名作,确实有一股浓得化不开的“民族自宫情结”,令人感到不能承受之轻!

人所共见,当莫言在中国文坛刚起步时,所交出的诸如《透明的红萝卜》这样一些作品,一出手就是聚焦在中国人的国民性问题上——即便他的写作初衷只是“为了一天三顿都能够吃上美味的饺子”。在他刚出道的1980年代前期,当一众同行还在文学之路上蹒跚学步,只晓得“伤痕文学”、“右派文学”这些低端操作之时,他一出场就迅速登顶,直接摸到了文学乃至中国人书写的“天花板”。

莫言年轻时的青涩军装照

并且,此后至今的他,也始终都没有离开这种思路:审视、批判、拷问国人的身体伦理与精神劣根性,“把自己和民族当罪人去写”。我至今记忆特别清楚,某位我很尊重的名教授,每次课上提及莫言,总忍不住摇头晃脑一番感叹,“你看莫言的《酒国》,那真是一个天才呀”!他是莫言同龄人,30多年来一直想不通,莫言这样一个30不到的小青年,还是小学没毕业的低学历者,当初是如何写出如此优秀且深刻的作品来的。

确实,这些作品拿到现在看,还是有极大冲击性的,无论是别样的文字表述,还是来自精神层面的刺激。但与此同时,“莫言悖论”在一开始就已经是如此显著:就技艺来说,这些作品是如此工整精妙,洒然大家风范;可是从民族情感认知而言,里面的中国人群像又宛如从骨子里都被掏空了的,尽都是中国式的乡土农耕文化的丑陋陈列,令人不忍直面。

莫言的文学王国的蓝本—山东高密“东北乡”

而且,更重要的弊端在于,莫言的小说,总是在不厌其烦地讲述着一个个近乎雷同的故事,“复制感”特别强:《酒国》对吃“婴儿”的渲染、《丰乳肥臀》对“恋癖”的阐微、《红高粱》及《檀香刑》里对脔割酷刑的津津乐道、《蛙》中对“迫害狂”的浓重泼墨,《生死疲劳》里对“变态心理”的深切挖掘,几乎都是“丑陋的中国人”大书写。在他作品中,男人似乎总是猥琐窝囊、女人仿佛永远欲求不满,什么偷窥、偷情、苟合、虐待、残杀,作为中国国民性症状,无时不刻都作为隐喻闪现。

读他的书,无论是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仅仅身而为人,可能都难以体会到那种文学的分寸感,与作为艺术的美感效果的。长相憨憨的莫言,他的文学世界难道只有“恶之花”了吗?

刚获奖时社会各种热捧

大概也所以,有声势浩大的“征讨”声音认为,莫言作为中国作家,却只会展览国人的暴力、污秽、丑陋及其病态,完全是在自我污名化、自我抹黑、摇尾乞怜于异族。他们进而推论:莫言“吃里扒外、别有用心”,无论作品还是为人都是不堪的。

就我个人感想而言,如此简单粗暴去理解莫言,显然是不公的,甚至是无知的。不客气地讲,如此擅行“诛心大法”,比起莫言作品的“偏激”,其实更显批判者思想与智商上的双重片面,更体现出这些表面上大义凛然的朋友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有多么的隔膜的啊!当初,时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已是79岁的韦斯特伯格如此高度评价莫言,“我想对中国人,以及其他人说,莫言不仅是中国的伟大作家,也是世界上的伟大作家,这一点不用去怀疑,他的作品说明了一切”,到了我们自家这反倒成了“别有用心者”。东海西海,心理如此不同么?

韦斯特伯格

莫言,是否算得上“世界上的伟大作家”暂且不议,但在当代中国,他数一数二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尽管我个人更推重贾平凹),他的半生努力更不应该得到各种污蔑。因为道理很简单,“批判现实”也好,“反思国民性”也好,都不等于“不爱国”。莫言的“丑陋中国人”处理,比如控诉、揭露乃至批判,不过是身为作家选材的考虑而已。更为重要的是,所谓爱深责切,批判同时也是一种自省和忏悔。任何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作家,其写作宗旨都应该是站在最高层面,去反映人类悲欢、以及人性与世界的困局,而不是一味地去歌颂、去有意文过饰非、去遮掩掉历史记忆。批判、痛斥、揭露、反思,也是一种更为深层的爱。

日本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最佩服的中国作家有二:鲁迅与莫言

文学对于国人的描写,是赞是贬其实都可以互为镜像,以此照出人类精神的不同侧面。而且,倘若真读过一两本莫言,并不难感受到他的“用心”:他写部分中国人,是写的那般丑陋不堪,是下了最重的痛手,但绝不是也从来没有可以贬低“中国人”的人格,更与“不爱国”或“讨厌这个民族”的指责无关。他的心思,20多年前就已经辩白过了:他写下种种暗面,绝非向壁虚造,更是殷殷希望国人记住过往,改正现有的丑陋,这是一种道德责任更是一种更加深层的爱的方式。

为什么 作家莫言有很多人反对他

其实换个角度,撇去人品不谈,毕竟我们也不清楚,光从他获得诺贝尔奖一事来说。你不妨去一读他的作品,读完后然后你心里应该会有一个比较接近真相的答案,至少在你心中他的作品是个什么概念,作品如人,你也能映射出几分老莫的江湖,喜欢或者不喜欢就出来了

为什么有好多人攻击辱骂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莫言

角度不同观点不一,也可能骂莫言的认为他的作品不足以代表目前天朝文学的最高水平,但诺奖评审认可就行。

个人认为牡丹花雍容华贵,固然国色,但玫瑰、玉兰等等一样有人挚爱欣赏,各花入各眼,能看就好,不能欣赏就走开两步,不必口出恶声,也不必把他捧到无人企及的神话地步,天朝目前文学水平不是只有他独领风骚。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中国作家终于走进了诺奖行列,我觉得这不仅是莫言的荣耀,更是整个中国文学的荣耀,必将对中国文坛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莫言给两位抗日烈士题写碑文后,引发了批评,难道他不够格?

文·段宏刚

莫言先生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让汉语文学走向了世界,本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然而,这9年以来,关于他的批评声从来没有中断过。

人们对他的争议主要来自两点。

一是许多读者认为莫言具有“审丑”倾向,对美好的事物有意视而不见,在小说中总喜欢揭露人性的丑恶和阴暗。

二是许多书法爱好者认为莫言写了一手“江湖体”书法,不知道谦虚,总喜欢到处题字,无形之中抢了书法家的饭碗。

如果实事求是地说,这两个批评声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正确。

从文学的社会功能来讲,“扬善抑恶”是文学的核心使命,文学既可以用来歌颂真善美的、高大上的事物,当然也可以抨击“假恶丑”的事物,抨击不是目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看清“假恶丑”的本质和危害,进而加以改进,向美好的一面发展。

莫言虽然是靠“笔杆子”讨生活的人,但他的本职是作家而非书法家,写作是他的强项。他没有系统地研习过书法,也没有出生在古代,不像古代文人那样,自小用毛笔写字,可以把书法当作一名文人必备的技能来修炼。

所以,就不能要求莫言的书法向职业书法家看齐,他的书法属于“名人书法”,不是因为本身的书法水平而闻名,而是因为他的名字莫言二字的含金量高。不论他写得好与不好,只要落款上有他的名字,就会被社会和市场所认可。

从古到今,名人书法看重的是作者的名气和地位,水平高低却变成了次要的,跟“字因人贵”的道理完全相同。

如果能够理解这些,就不会再对莫言的书法抱有偏见。

莫言曾经给许多场馆和景点题过字,位于黑龙江省尚志市“抗日烈士赵尚志赵一曼纪念馆”,无疑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这个纪念馆是革命先烈的纪念地,是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红色教育基地。

纪念馆内不仅有赵尚志、赵一曼两位英雄的塑像,在塑像旁边还树立着多块高大的石碑,石碑上的文字内容都是出自著名作家莫言之手。

莫言虽然获得了包括“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多个中外文学大奖,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大作家,但是,许多人并不买他的账,他干什么都会有人说三道四。

就拿他这次给“抗日烈士赵尚志赵一曼纪念馆”题字来说,他刚题完字不久,就立马遭到了批评,一些人甚至翻出他的陈年老账来说事。

“抗日烈士赵尚志赵一曼纪念馆”题字写于庚子年4月,也就是2020年4月,多家媒体报道这件事后,让莫言立马成为争议人物。争议的核心仍然是莫言的文学和书法,他们普遍认为,就不该请莫言来给题写碑文。

细数下来,原因有两点。

其一,莫言的文学观念具有“审丑”倾向,文学作品里负面的东西太多,给人庸俗之感,而革命烈士是英雄人物,他们的形象是光辉的、伟大的,让莫言题写碑文会损害英雄形象。

莫言的小说里,经常出现的词汇有:大便、苍蝇、蛆虫、跳蚤、打人、饥饿、酗酒、乳房、避孕套、蓬头垢面,等等。他甚至在长篇小说《酒国》里,以虚实相生的笔法,煞有介事地描述了一些人食用婴儿的故事。

对外宣称时,莫言却说: 这一苦痛的证据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吃人的风俗 。 一些读者看到莫言这样辩白,认为他在抹黑国家。

除过讲述骇人听闻的故事之外,莫言还是一名超级“地域黑”,当然,他黑的不是其它地方,恰恰是自己的家乡。

莫言在1986年出版的《红高粱》里写道: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一个人连生他养他的家乡都能描写成这个样子,真想不到他会用怎样的词汇和句子来抹黑其它地方。

西方人喜欢丑化我们,他们看到莫言这样写,心里肯定会偷着乐。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对一个人来说,国家就是母亲,莫言这样描写母亲,不由得会让人们怀疑他的居心。

其 二, 莫言没有书法功底,不懂用笔和章法,写的字看起来张牙舞爪,却喜欢到处显摆,这明显是侮辱了书法的神圣 。

书法是国粹,也是艺术,审美是它的本质。若把书法写成涂鸦,向人们传播庸俗,这样的书法要它何用。

况且,写在重要场所的书法,代表了这个地方的形象和文化,题字本身就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应该由德高望重的大书法家执笔来写,才比较匹配。

莫言的书法既没有个人风格,也不具备艺术美感,让他题写,不但侮辱了书法,也降低了这些场所的神圣。

如果就事论事,这两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足以成为批评莫言的理由。

首先,莫言写的是小说而不是新闻,写小说时为了取得艺术效果,作家往往会使用许多修辞手法,甚至会加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如果把小说当作历史事件和真实新闻来看待,显然是错误的。

况且,文学有权利来描写苦难和丑恶,如果认为这类文学是糟粕,那么,对文学的理解就太肤浅了。

鲁迅先生的大部分小说里描写的是苦难和丑恶,但并不影响鲁迅的伟大。

再者,人们邀请莫言来题字,看重的是莫言在文化界巨大的影响力,借助莫言的知名度,完全可以提升场馆的人气,这样做是双赢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妥。

至于说莫言抢了书法家的饭碗,完全是一种“酸葡萄心理”在作怪,历史上,哪一位著名文人不写字,名人的字在历史上被当作墨宝的事情太多了。

所以说,请放过莫言吧,他是当代为数不多的有良知、有担当的作家。

莫言这位文学作家为什么一直受到黑粉的“待见”?

莫言出身农村,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的粮食不够吃,他的妈妈带他去集体用地里捡麦穗,仅是小学文化毕业,然而他却获得了中国文学界梦寐以求的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小学毕业的莫言最后获得了最重要的国际奖项。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为什么会被黑粉盯上。

1、国内的民众受到西方间谍挑拨。

西方间谍在我国国内挑拨离间。有人翻出了《捡麦穗》的故事,弄出了一场网暴莫言的事件。这些间谍做这件事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莫言事件消灭说真话的作家,进而消灭我国的高级知识分子,扰乱我国的意识形态,制造民族情绪和社会混乱。从而导致国家受到危害,整个国家的教育发展不起来,可见西方间谍是有多么的恶毒。

2、国内民众教育不充分,见识浅薄。

在网络平台上,有个别网民知识匮乏,有的甚至是小学毕业,有的初中毕业,对文学这一板块十分陌生,对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也理解不了,这些人最容易随波逐流,盲目跟从一些坏人所说的话,没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这种人一般只会谩骂与侮辱他人,没有素质,只会随大众,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3、一些人认为内容描写的太过于血腥黑暗。

比如说莫言的《檀香刑》,作品中呈现了两种酷刑:凌迟与檀香刑。而且小说中竟然用大量篇幅来描写钱雄飞的凌迟过程,向读者再现了一个血腥暴力的酷刑场面。这样的文字对广大读者来说,无不是一种折磨与残虐。还有人认为,莫言揭露中国社会的黑暗面,而且刻意放大,丑化,这是迎合了西方文学的审美。是在讨好外国文化。所以遭到了很多人的不喜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