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香梅网 > 正文

米兰昆德拉对音乐感兴趣吗_米兰昆德拉代表作简介

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 1、《雅克和他的主人》米兰·昆德拉 2、...

本文目录一览:

《雅克和他的主人》米兰·昆德拉

上海译文出版社 郭宏安(译)

这是米兰昆德拉少有的一部剧作,即使是个剧本,但是也有浓厚的昆德拉色彩,读起来手不释卷。这本剧作大概完稿于1971年,需要提醒的是,俄国在1968年占领了昆德拉的祖国捷克斯洛伐克。

出乎我意料的是,在昆德拉自己写的序言当中,一开始就表达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厌恶,有人建议他改编《白痴》作为剧本,但是他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如此。一直热爱契科夫的他,厌恶陀氏的原因并不是单纯因为祖国被俄国人所占领,而纯粹是陀氏的作品风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陀思妥耶夫斯基令我反感的东西,是他的书的气氛:一个什么都变成感情的世界。换句话说,一种感情被提升至价值和真理的位置。”、“那个世界充满了过分的举动、阴暗的深刻性和咄咄逼人的感伤,令我厌恶。” 昆德拉厌恶的正是一种把感觉放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态度,因为这对于客观世界来说是可怕的。 “感觉对人来说是不可少的,但是它一旦变成一种价值,一种真理的标准,就是可怕的了,例如成为一种行为的理由。最高贵的民族感情随时都可以证明最凶恶的暴行:胸腔里鼓荡着高昂的感情,一个人却打着爱的神圣旗号做着卑鄙之事。” 他的祖国就是这样被俄国用所谓的爱而占领,他们甚至觉得受伤的是自己 :“为什么这些捷克人(我们是那么爱他们!)不愿意跟我们生活在一起,用跟我们一样的方式生活?多么遗憾,必须使用坦克告诉他们什么是爱!”

当代替了理性思维的感觉成为不理解和不宽容的原因本身时,就成为了荣格所说的“野蛮的上层建筑”,因为人们对于真理的判断由外部转向了内心的专断之中。此外,这也与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的俄国的精神状态有关,著名的俄罗斯灵魂是深刻且野蛮的,就在俄国沉重的非理性压到昆德拉的祖国上时,他感觉到一种大口呼吸西方现代精神的本能的需要。于是他十分怀念狄德罗以及他的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这是他的最爱。于是他出于个人的爱好写下来了这个剧本,值得一提的是,昆德拉强调这不是改编,是他自己的剧本,是他对于狄德罗作品的一种变奏或者致敬。音乐素养同样十分高的他在一场音乐的变奏中得出灵感,并且他的写作风格也像一场多声部的演奏会,多个故事线同时进行,可谓是复调的完美运用。在这个变奏的过程中,昆德拉已经给把狄德罗的小说重新赋予了一身血肉,浑身散发着昆德拉的气息。

于我个人而言,虽然我已经不再看陀思妥耶夫斯基,但之前也算是比较喜欢的,接触的也比较早,他的《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我都有看,但是最喜欢的还是短一点的《地下室手记》,我觉得这篇才是真正的陀氏的魅力所在。我在看意识流小说的时候一直在想为什么陀氏的作品称不上意识流,明明也是在大量描写人的内心活动。现在才稍微明白一点,他写的是感觉,而像乔伊斯写的是意识的流动,不掺杂太多的感觉,所以读起来才这么难。不管怎么说,昆德拉使我看到了俄罗斯文学的更多方面,以及对于感觉至上的批判。

《雅克和他的主人》的剧本的其实主要分为三个故事,简单来说,雅克曾经给他最好的朋友带绿帽,主人被最好的朋友带绿帽,中间穿插了一个剧情外的故事,男爵夫人为了报复男爵的变心,使技让他爱上一个妓女并与她结婚。我认为在此无需对故事情节进行过多的描述,因为他的作品读起来是十分舒适的,概括情节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看了之后的舒适感是无法言喻的。以下为几段摘抄。

“我知道,大师,您是伟大的狄德罗,我是拙劣的诗人,但我们这些拙劣的诗人人数是最多的,我们永远是大多数,全人类都是由拙劣的诗人组成的!而公众由于其精神、其趣味、其感情不过是拙劣的诗人的聚会而已。您怎么能以为一些拙劣的诗人会冒犯另一些拙劣的诗人呢?组成人类的拙劣的诗人迷恋拙劣的诗句!正是因为我写拙劣的诗,有一天我才会成为一个公认的大诗人!”(媚俗的拙劣)

“柱头隐士圣西梅翁在一根四十米高的柱子上生活了四十年,祈祷上帝给他力量在一根四十米高的柱子上生活四十年祈祷上帝……西梅翁头不晕吗?不,不晕。您知道为什么吗,我亲爱的孩子?因为他从不从柱子上往下看。他永远望着上帝,望着天。仰望上天的人永远不会头晕。”(盲目的信仰)

有一天,鞘和刀像捡破烂的一样吵了起来。刀对鞘说:“亲爱的鞘,您真是一个荡妇,每天您都接待新的刀。”鞘回答刀说:“刀,我亲爱的,您真是一个淫棍,每天您都换鞘。”(超越道德的放荡)

“在这世界上一切都不确定,事情就像刮风一样变换着方向。风在不断地刮着,您甚至都不知道。风在刮着,幸福变成不幸,复仇变成报答,一个轻浮的姑娘变成了一个谁也比不上的忠实的女人……”(世界的不确定性)

“我对您透露一个大秘密。这是人类最古老的玩笑。往前定,不管是哪儿。(环顾四周)不管是哪儿?(用手划了一个大圆圈)无论您往哪儿看,全都是前面,往前走啊。”(人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处,却都是向前)

米兰昆德拉的作品特点根据他自己的总结,分为以下三点:一、令人惬意的结构上的自由;二、放荡故事与哲学思考恒常的相邻关系;三、这些哲学思考非严肃的、讽刺的、滑稽的、震撼人的特性。我觉得没有比这再合适不过的评价了,无论是小说的语言、结构还是其深层次引起的思考,都完全符合这三点。

“小说怀疑世界让我们相信的东西”,米兰昆德拉做到了这一点,而且是从根基开始让你产生怀疑,把所有你以为神圣的东西拉下神坛。但也无需恐惧,因为怀疑可以让你揭开神圣的面纱,从而更好的看清本质。

帮忙介绍一下米兰昆德拉和他的风格什么的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背叛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作家作品

小说:

《玩笑》

《好笑的爱》

《生活在别处》

《告别圆舞曲》

《笑忘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朽》

《慢》

《身份》

《无知》

《为了告别的聚会》

剧本:

《雅克和他的主人》

文论:

《小说的艺术》

《被背叛的遗嘱》

《帷幕》

作家文章

《小说的艺术》

《埃施的可能性》

《超越于因果关系之上》

《多元历史主义》

《可能性》

《现代主义》

相关作品论

《阿涅斯的最后一个下午》作者:弗朗索瓦·里卡尔

“我欣赏弗朗索瓦·里卡尔的是,他生活在文学的世界里。又因为他关注的几乎都是小说,我可以说,他生活在小说的世界里。这非常少见”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语录

一切罪恶在事先已被原谅,一切也就卑鄙地许可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序言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

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

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

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真的英雄,其实不问出处。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

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

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

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小说的艺术》

来,让我们穿上最美丽的衣服走在街头,爽朗地高声大笑,让所有人的目光注

视着我们,让我们真的叫他们忌妒。来,让我们轰轰烈烈地经历一次爱情,甜

蜜热切地在绿草地上拥抱,让我们的手指互相缠绕心灵互相抚慰,让我们真的

叫他们忌妒。——《生活在别处》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

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认》

我们无法忘记战争中孩子那双纯洁的眼睛。她静静地面对着空中掠过射出的子

弹的战机,面对着远处精确制导炸弹呼啸着划过城市的夜空,面对着坦克车的

炮火摧毁了她父母兄弟的家园,面对着四散奔逃的人们在血泊中喘息与哀鸣

…… ——《为了告别的聚会》

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越远。

因为人们从来就跟他想像中的自己不一样。

思考从来就不是阻碍自己进步的原因,

思考的目的在找出自身的弱点并实践改进,

想太多而不做,或是不想而假装接受,

这才是上帝发笑的原因,

因为这种思考,

叫做自己骗自己。

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人生下来就这么一次,人永远无法带着前世生活的经验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人走出儿童时代时,不知青年时代是什么样子,结婚时不知结了婚是什么样子,甚至步入老年时,也还不知道往哪里走: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大地是缺乏经验的世界

经历一次,就等于什么也没有

一切罪恶在事先已被原谅,一切也就卑鄙地许可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序言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

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

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

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真的英雄,其实不问出处。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

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

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

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小说的艺术》

来,让我们穿上最美丽的衣服走在街头,爽朗地高声大笑,让所有人的目光注

视着我们,让我们真的叫他们忌妒。来,让我们轰轰烈烈地经历一次爱情,甜

蜜热切地在绿草地上拥抱,让我们的手指互相缠绕心灵互相抚慰,让我们真的

叫他们忌妒。——《生活在别处》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

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认》

我们无法忘记战争中孩子那双纯洁的眼睛。她静静地面对着空中掠过射出的子

弹的战机,面对着远处精确制导炸弹呼啸着划过城市的夜空,面对着坦克车的

炮火摧毁了她父母兄弟的家园,面对着四散奔逃的人们在血泊中喘息与哀鸣

…… ——《为了告别的聚会》

人从来就想重写自己的传记。改变过去。抹去痕迹。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别人的。想遗忘永远没有不是那么简单。

我也同样清楚,一旦越过那条界线,我就不再是我了,我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不知什么样的人。这种可怕的变化使我胆战心惊,所以我一直在强烈的失落感中拼命寻求爱情。这种爱情,应该让我能继续生活在往昔与今日一致的爱情憧憬、爱情理想之中,因为我不愿意把我的生活从中间分割,我要它自始至终贯穿如一。

生命不能乘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作为自我的存在。

人是为了反抗过去才成就未来的。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情感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生活给我极大的快乐,但只需有一点儿风吹草动、一丁点儿的东西,我们就会落到边界的另一端,在那里,没有什么东西是有意义的。人的生命的所有的秘密就在于,一切都发生在离这条边界非常之近甚至有直接接触的地方,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是以公里计,而是以毫米计的。

追求的终极是虚幻。

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比喻是危险的,爱情源于一个比喻。

再也无法明白自己要什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此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清静就是不被人注视的那种温馨感觉。人的眼光是沉重的负担,是吸人膏血的吻。

诗歌的使命不是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思想来迷惑我们,而是使生存的某一瞬间成为永恒,并且值得成为难以承受的思念之痛。

我思故我在是低估牙痛的知识分子的话。我觉故我在是一个具有普遍得多的意义的真理,它涉及到每一个活着的人。

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么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着.

上帝已死在失火的天堂,只有温情的太阳才能照耀大地 。

仇恨的圈套,就在于它把我们和我们的敌手拴得太紧了,这就是战争的下流之处。

当你还在我身边,我就开始怀恋,因为我知道你即将离去。

以往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我的提问得不到解答;今天不能理解,我竞相信能够提问。但我不曾相信过什么,我只是提问罢了。

在忘却速度时,也许我们正一步一步地走向速度.

今天,不管我的提问能不能得到回答,我还是觉得无所谓.它并不需要赋予任何意义,它只要就这么一直生长着.就像速度一般,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大概到了忘却的时候,才会记起速度.

生活的本来面目与时间的本来面目相撞击,我们就把这种撞击称做无聊.

年轻无知时结了婚,有了第一个孩子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后来有一天,发现也明白了很多事情,但是一切都太迟了,因为人的整个一生已经在一个我们一无所知的年代被决定了.

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源于将她以隐喻的形式,留在大脑诗化记忆的一刻 。

碰巧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命运。

最糟糕的不在于这个世界不够自由,而是在于人类已经忘记自由。

如果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就让我们按照独特的方式去生活吧,抛却所有的旧事物。

自由并不始于双亲被弃或埋葬之处,而是始于他们不存在之处:

在此,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却不知是谁把他带来。

在此,人由一个被扔入森林的蛋来到人间。

在此,人被上天啐到地上,全无感恩之心踏入这尘世。

温情,是想建立一个人造的空间的企图,在这个人造的空间里,将他人当孩子来对待。

但是如果我们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卑贱,逃到哪里才能避开呢?只有逃向崇高借以逃避堕落!

就像在这尘世之中,自打一开始,除了背叛就没有别的东西!

人类的时间不是循环转动的,而是直线前进。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记住自己的过去,一直将它藏在身上,这可能是保持人们所说的自我的一贯性的必要条件。为了使自我不至于萎缩,为了使自我保持住它的体积大小,就必须时时浇灌记忆,就像浇灌盆里的花儿一样,而这种灌需要跟一些过去的见证人,也就是说跟朋友们保持固定而有规律的接触。

我们惟一的自由是在苦涩与快乐之间选择,既然我们的命运就是一切的毫无意义,那就不能作为一种污点带着它,而是要善于因之而快乐。

人从来就想重写自己的传记,改变过去,抹去痕迹,抹去自己的,也抹去别人的,想遗忘远不是那么简单。

在这个世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被控制和记录。

我们每个人都生存在自我与现实的对立之中,我们都需要在现实环境中实现自我。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跟女人做爱和睡觉是两种不同的感情,前者是情欲,后者是相濡以沫.

一个人可以在爱人在场时,因怀念他(她)而痛苦,假如他(她)隐约看到了爱人会不在的将来;爱人的死亡,虽然还看不见,却已经可以感知。

如何评价米兰·昆德拉的作品

米兰·昆德拉小说非常注重故事视角和时间视角的选择。传统叙事一般不外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即使偶有第二人称语式的叙述,也只不过是前两种人称叙述的变异而已。米兰·昆德拉在叙述人称选择上与人别无二致。但是,米兰·昆德拉在用第一或第三人称讲述故事时,却能营造一种非常特殊的效果。故事的发生与作者的写作、读者的阅读同步进行,二者之间构成一种共时状态,从而使作品获得一种前所末有的真实感,有种切肤的“现场直播”式的“在场”感。

米兰·昆德拉是陀氏“复调小说”的忠实信徒,也是“复调”理论的坚定实践者”。“复调”式叙事或者“多声部”叙事是米兰·昆德拉十分迷恋,应用得十分得心应手的叙事技巧。

米兰·昆德拉常常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顺手拈来,揉进自己的小说中,同时讲述两种甚至几种故事。在其作品中,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杂揉在一起,既可随意拆开,也可随意拼装。拆开来是各自独立的故事,组装起来就是一部诗意的“复调式”小说。

就米兰·昆德拉而言,小说叙述形式的选择是他痛苦的追求,也带给他创造的欢欣。应该说,他的这种追求是卓有成效的。他为小说叙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验。他的共时性叙述方式和复调叙述方式,分别从叙述者感知角度和故事主人公的话语角度,为本文故事建立了一个时序和逻辑框架。叙述语态和语式的各不相同,使得作品获得了一种形式和内容上的真实感。梦幻叙述的灵感源于卡夫卡、乔伊斯和普鲁斯特等小说大师。但米兰·昆德拉对它的迷恋和熟悉丝毫不比他的老师们逊色。对它的机巧运用,使得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获得了一种朦胧的美学意境,也使他的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小说找到了一条捷进小说主题的捷径。因为似花非花既是一种含混的美学意境,又是一种存在主义者们眼中生存状态的模拟写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