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 正文

李景隆和朱棣的关系(李景隆和朱棣是发小)

  • 热点
  • 2023-02-19 21:52:05
  • 73
摘要: 今天给各位分享李景隆和朱棣的关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李景隆和朱棣是发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

今天给各位分享李景隆和朱棣的关系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李景隆和朱棣是发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李景隆和朱棣谁大

李景隆(1369年-1429年),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袭父爵封曹国公。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

因此,朱棣比李景隆大一些。

他是朱棣的表侄,靖难第一功臣,却为何被朱棣圈禁至死?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称帝,李景隆以靖难第一功臣自诩,而朱棣也确实把他当作第一功臣对待。

朱棣称帝不久,便以李景隆有“默相事机之功”,授他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不仅如此,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

这让靖难诸功臣颇为愤愤不平,李景隆凭什么位居第一功臣?

朱棣以李景隆为第一功臣,自有其理由:

首先,李景隆和朱棣关系非同一般。李景隆的父亲是李文忠,李文忠的母亲是曹国长公主——明太祖朱元璋的姐姐,也就是说,李景隆是朱棣姑妈的孙子,那么,他自然就是朱棣的表侄。

其次,李景隆对靖难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兵至金川门,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这一举动直接导致建文帝的败亡,促成了朱棣的登基。

那么,如果李景隆没有开门投降,朱棣能否攻破京城?

或许能,但也有可能是,京城城高墙坚,朱棣一时半会根本攻不下,而在攻城期间,建文帝的勤王兵马正在源源不断赶到,到时,朱棣便会面临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失败便在所难免。

李景隆的开门投降便显得尤其重要。正因如此,靖难之役平定后,朱棣对李景隆非常感激,屡加赏赐。

其实,朱棣重赏李景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安抚勋贵之后。事实上,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造反,虽然获得了藩王的支持,但多数开国勋贵却支持建文帝,比如徐达之子徐寿辉,便是建文帝的铁杆忠臣。

朱棣称帝后,那些支持建文帝的勋贵之后难免担心遭到清算,忧患之下,他们很可能 做出过激的举动。所以,重赏李景隆这位曾效忠建文帝、攻打朱棣的靖难功臣,无疑可以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然而,李景隆的风光并没有持续多久,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突然变脸,褫夺李景隆的爵位,将他与兄弟李增枝以及妻、子数十人一同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其家产。

把李景隆视若恩人感激不已的朱棣,为何突然像与他有深仇大恨似的,要将他罢官抄家,且软禁其全家老少?

表面上看,是因为朝臣弹劾李景隆,说他图谋叛乱。朱棣将李景隆罢官后,又有大臣弹劾他“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大逆不道;其兄弟李增枝多立庄田,蓄养数百奴仆,意怀叵测”。

其实,稍动脑子想想就知道,这极可能是诬告。李景隆一个纨绔子弟,而且还是朱棣的手下败将,靖难之役爆发之初,他替建文帝带兵征讨朱棣,被燕军按在地上摩擦,试问,他怎么可能还有胆量造朱棣的反?

尤其是李景隆被罢官,赋闲在家,这时候,他必然是战战兢兢、忧心忡忡,自保还来不及,又怎么可能做大逆不道之举?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既然如此,朱棣为何还要相信大臣们的弹劾?

原因很简单,朱棣早就想对李景隆下手。靖难之役结束之初,朱棣对李景隆恩赐非常,固然是因为感激,但朱棣是何等雄才大略且性格多疑的君主,事后他肯定会重新审视李景隆这个另类的功臣。

李景隆对朱棣而言,固然有功,但对建文帝而言,那可谓是忘恩负义、无耻之尤。

建文帝对李景隆一直信任有加,视为心腹,予以重任,曾让他率领数十万大军征讨朱棣,便是最好的证明。李景隆兵败后,朝臣们纷纷请求建文帝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但建文帝硬是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保全了李景隆。

朱棣攻入南京前,建文帝忧惧不已,方孝孺再次上疏,请诛李景隆。方孝孺可是建文帝的老师,与建文帝亦师亦友,建文帝一向对他言听计从。可这一次,建文帝没有听从方孝孺,坚决不肯诛杀李景隆。

可以说,建文帝对李景隆有恩有情有义,李景隆但凡有点良心,都不应该背叛建文帝。可李景隆,却在建文帝最需要他的时候,打开城门,向燕军投降。

朱棣能瞧得上李景隆的为人?想到方孝孺忠于建文帝,宁可十族被杀也不愿屈膝投降,朱棣就更不耻李景隆的为人。

李景隆连对他恩重如山、义深似海的建文帝都能背叛,谁知他将来不会背叛自己?所以,朱棣绝不能让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得志!最后,李景隆被朱棣圈禁了近二十年,至死也没有获得自由。

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吗?

因为李景隆和李文忠的父子关系,建文帝和李景隆属于表兄弟。在“削藩”过程中,他是支持建文帝的,例如以备战为名突袭开封抓捕了周王朱橚。

(1)不能以荒唐可笑的败仗来评价他是卧底

在后来的军事上,李景隆率领着六十万大军进攻朱棣,却败在了燕王的二十几万军队之下。

而且,在诸多战事上,李景隆失败得特别低级。

同时,李景隆率领的军队大概有七十万人败在燕王手下。

如果我们用脑子想一想,明朝最高峰的军队数量是193万正规军。

除去造反的藩王、除去各个边关的军队数量、除去全中国各地的驻军、除去镇守南京的20万大军。

那么,李景隆手下的这70万人到底是什么货色呢?

因此,许多人都认为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然而,我们看明朝军事史,有许多非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失败。

例如宣德年间,明军几次败于越南之手,都是非常低级的“埋伏”。

你不可能也认为这些低级的武将是越南的卧底吧。

同样,明末时期对后金(清军)的几次失败,都是没来由的失败。你也不能认为,这些领兵统帅属于卧底吧。

同样,历史上包括“纸上谈兵”这些失败的案例,也是不知道对方脑子怎么搞的竟然打败了。

既然在优势兵力下打败了,其本身就有其重大失误在内。

而且,李景隆和建文、明成祖那是天然的都有亲属关系,像这种情况,打败了自然就会被人怀疑卧底。

(2)不能以李景隆投降作为评价卧底的标准

本人认为,李景隆的失败还是因为他的性格。

朱棣评价他“志大而无谋,喜专而违众”。这个很符合“官二代”的总体特点。

那么,为什么李景隆、谷王开门投降明成祖呢?其原因很可能是方孝孺、黄子澄等人要求杀掉他,并受到朝臣的殴打差点被打死。

建文帝最信任的大将李景隆,为什么会成为朱棣的大功臣?

李景隆可以称得上是朱允炆最信任的大将。靖难之役发生后,朱允炆用老将耿炳文担任主帅,率军攻打朱棣。但是耿炳文能力实在太差,仗打得相当糟糕。朱允炆不得不把李景隆提拔起来,让他替代耿炳文成为三军主帅。

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儿子,虽说也是名将之后,但是基本上没有打过仗,而且是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的。朱允炆能这么重用这样一位菜鸟,由此也可以看出,朱允炆对李景隆是十分信任的。可是李景隆辜负了朱允炆的信任,仗打得同样糟糕。但就算打得这么糟糕,朱允炆也没有处置他,而是只把他撤了回来。当时朝中大臣群起弹劾李景隆,要求朱允炆杀掉他。

但是朱允炆并没有这样做,这正是朱允炆爱戴信任李景隆的缘故。后来朱棣打进南京城,当了皇帝以后,对这个曾领兵打自己的李景隆,却也十分优待。封他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同时还加封为太子太师,增加其岁禄一千石。不仅如此,朱棣在大臣上朝排班的时候,还把李景隆排在大臣们的首位。

照一般的情况,朱允炆最信任的人,绝对不可能成为朱棣最信任的人,因为朱允炆和朱棣是死对头。但事实就是这样。那么,李景隆是靠什么,在获得朱允炆最信任的同时,还能获得朱棣最信任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朱允炆把李景隆撤回来后,让他镇守南京,阻击朱棣进攻的最后一道防线。可是,李景隆竟然辜负了朱允炆的信任,和谷王一起,打开南京城门,放朱棣进来。

不过,虽然说李景隆打开了南京城门,放朱棣进去,确实算立下了大功,但是,朱棣把他排班在首位,确实也算是太夸张了。毕竟他立了再大的功劳,也是一个降臣。而且,当初朱允炆那么信任他,他还投降,这完全就是一个贰臣。朱棣把一个贰臣排在众大臣的班首,他究竟有什么用意呢?我认为,朱棣之所以把一个贰臣排在群臣的班首,至少有两个用意。

其一,鼓励朱允炆旧臣降服。朱棣当时打进南京,很多朱允炆的旧臣可不像李景隆一样,他们是不服的。比如方孝孺。朱棣让他写登基诏书,但是他坚决不写,反而还说朱棣是篡位。朱棣说你再这么讲,我要灭你九族。方孝孺则针锋相对回答,灭我十族,我也要说你篡位。把朱棣逼得没路可走,真的就灭了方孝孺十族。再比如刘伯温的二儿子刘璟。

也直截了当说朱棣“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气得朱棣把他关进监狱里。可是,朱棣还没来得及处置他,他自己倒是自缢而死了。两件事情,都有一个特点。虽然朱棣并不想大开杀戒,但是,朱允炆的这些旧臣们,可以说完全不给朱棣面子。

他们宁愿死,也不给朱棣和解的机会。这显然是朱棣无法接受的。所以,他必须要确立一个榜样。而这个榜样,就是李景隆。朱棣是想通过对李景隆的厚待,告诉朱允炆的那些旧臣们,只要你们听话,愿意归顺于我,那么,我不但不会把你们当成贰臣,反而还会给予你们最好的待遇。

其二,巧妙地杀掉李景隆。古代的君王都不喜欢贰臣。就算是敌方阵营里投降过来的,他们也不会喜欢。因为这是违背古代封建道德体系的。如果容忍这样的贰臣存在,将来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出现。当年单雄信和徐茂公都投降了李世民,李世民对徐茂公非常重视,却杀掉了单雄信。就是因为在李世民看来,单雄信是个贰臣。清朝初年的时候,包括孔有德、祖大寿、洪承畴等很多人,都投降了清朝。

当时,皇太极等皇帝对这些大臣极为重视,给予了很高的待遇。但是到乾隆皇帝的时候,他却都把这些人判为贰臣,还专门给他们列了一个《贰臣传》。也就是说,朱棣肯定是不满李景隆的。但是不满李景隆,又不好杀他,于是把他排在班首。

这样一来,朱棣那些根红苗正的手下们,肯定不服。不服就会弹劾他。那样一来,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他拉下来了。而事实上朱棣算计得不错。最终,周王朱橚、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礼部尚书李至刚相继弹劾他。最终朱棣夺了李景隆的爵位,抄没其家产,把他圈禁起来。李景隆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关于李景隆和朱棣的关系和李景隆和朱棣是发小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